点位15:清政务实的社稷名臣 B展区一

林则徐纪念馆
2022-08-20

15.jpg



B区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面前这块放大的印章,这是林则徐在赴戍途中所刻的一枚私章,上面刻了四个字:“宠辱皆忘”,林则徐将这枚印章随身携带,以抒胸臆。而这“宠辱”二字,却深刻道出林则徐跌宕起伏的人生。

印章左手边的一组蜡像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林则徐一生最风彩的时刻。1839年1月,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的林则徐踏上了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的路途。那时候的林则徐,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兼钦差大臣,官至极品,在他右手边的便是陪同他一同禁烟的至交好友邓廷桢。这可以说是林则徐人生中最风光的时刻。林则徐禁烟抗英有功,却被腐败的清廷革职,遣戍新疆。当林则徐经过了艰难的长途跋涉之后,看见这嘉峪关巍然独立于大漠风沙中,此情此景不正与自己十分相似吗?于是连作四首诗,一吐为快。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流放边疆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嘉峪关不仅是中原与塞外的地理分界点,也是心中的一道界碑。出了嘉峪关,就意味着他们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然而,当林则徐来到嘉峪关前,放眼山河,纵临千古,感慨万端,悲凉、伤感固然也无可避免,但他却写下了著名的《出嘉峪关感赋》,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对西北关山形势的激情赞扬。此处是由毛泽东手书的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在我们的右手边,是林则徐赴戍新疆途中的情景,最屈辱的时刻,陪伴在他身边的只有他的两个儿子。这一路上的奔波劳苦,对年近六旬,扶病出关的林则徐来说,实在是不轻松的,他们每天都是黎明就出发赶路,西行不久,六盘山和乌鞘岭就让林则徐尝到了七月寒冷的厉害。但途中的困苦艰辛并没有使他倒下,却使他意志弥坚,经受了精神和肉体的严峻考验。我们可以看到身后这首《载书出关》,林则徐写了自己在赴戍途中痛苦寂寥时,以读书解闷、借酒消愁,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但就是这种凡人的情怀,成就了他伟人的品格,即使获罪西戍,林则徐也从不消极悲观,我们仍可见他金石般的报国之心和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期望,到达新疆后,他更是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屯田戍边,推广坎儿井,造福了边陲的百姓,真正做到了“宠辱皆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