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用于赈济灾荒的粮仓——江苏丰备义仓遗址。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提倡各地充实粮食储备,作为有备无患的长计。为此他把衙门后的房间改造成丰备义仓,储备了粮食八千多担,这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存仓库。
林则徐在江苏全力组织抗灾、救灾,为使灾民及时得到粮食,还亲自到现场指挥发放灾粮,避免贪官污吏从中克扣粮食,中饱私囊。
林则徐在抗灾救荒中,不单单靠朝廷救济,还动员灾民开展生产自救,这就是林则徐亲自带领灾民参加修筑河堤的画面。
林则徐在江苏和陕西的救灾中,还解决了许多棘手问题。他推行“當牛法”:林则徐常见灾民因为没有食物而杀掉耕牛,这样就影响第二年的种地,其后果非常严重。因此他说服农民把耕牛典当给官府喂养,第二年再还给农民,保证来年的农业生产得到尽快恢复。
林则徐对农具的改革也非常重视。仿西方制造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率的龙尾水车,不仅有利于田园灌溉,还可用于抗涝排水,之后大力推广使用,发展农业。
1832年,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时,江苏连年遭灾,林则徐认为只有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才能解决缺粮问题,于是想到种双季稻。为了成功种植双季稻,他全面地了解当地的地理、气候等特征,还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走访了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之后他在巡抚衙门的后院亲自试验栽种,大获成功。
在新疆三年里,林则徐对当地的农业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61岁的高龄行程两万余里,开垦囤田三万七千余顷。与此同时,林则徐在新疆还积极传播纺纱技术。当时新疆盛产棉花,林则徐就推行使用了纺车,大力推动了新疆的棉纺织业,现在的北疆树林,就是林则徐当年从家乡福州引进的树苗长成的。新疆人民为了纪念林则徐,便把纺车称为“林公车”、把绿林称为“林公林”。